“江蘇好人”劉建同:“大國重器”的筑夢者
“夢見故鄉(xiāng)月華明,登高凝望天際云。游子銘記養(yǎng)育恩,寸草難報春暉情!边@首詩的作者是“江蘇好人”稱號獲得者、漣水籍導彈專家劉建同。他曾深情地說:“家鄉(xiāng)漣水淳樸敦厚的民風和勤奮苦讀的學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的學習、工作和為人處世,讓我一帆風順、事業(yè)有成,圓了報國的夢想。家鄉(xiāng)永遠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,我永遠忘不了家鄉(xiāng)的養(yǎng)育之恩!
要有感恩心,才有報國情。1936年,劉建同出生在漣水縣紅窯鎮(zhèn)。兩年后,劉建同父親在抗日戰(zhàn)場犧牲前留下家書,告誡子女要勤奮讀書修身、正心齊家報國。劉建同一生以此為諾,將最好的時光獻給了國防事業(yè),潛心從事導彈總體設計與研究工作50余年。
地球的表面有三分之二以上被海水覆蓋,現(xiàn)代海洋更成為軍事上激烈爭奪的重要場所。在空間偵察技術日益發(fā)達的背景下,導彈就成了藏于深海的戰(zhàn)略“重劍”,在國防安全中占據(jù)了舉足輕重的地位。為此西方大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競相發(fā)展?jié)撦d反艦導彈,其中美國的“魚叉”和法國的“飛魚”型潛艦導彈先后裝備部隊。面對嚴峻的外部形勢,劉建同臨危受命、迎難而上,作為總體設計的主要技術人員之一,參與了我國第一代潛艦導彈武器系統(tǒng)的研發(fā)等工作。
在陸?諠撝T多平臺發(fā)射的各型反艦導彈中,潛艦導彈研制的技術難度最大,不僅要具備岸艦、艦艦、空艦導彈應具備的發(fā)射飛行和制導技術,而且要攻克非常復雜的水下發(fā)射技術難關。劉建同自修專業(yè)知識,夜以繼日進行科研攻關,投入數(shù)倍于常人的精力,最多時一人身兼六職。
“漫言潛艦任務重,猶有精英報飛航。難關道道瀝心血,一代辛苦不尋常!迸c妻子分居兩地長達14年的劉建同坦言:“我也非常想念妻子和兒女,但國家更需要我。這種日子雖然很艱苦,可我始終堅信,我們一定可以圓夢,如今我們也確實做到了!”
他應邀開展培訓講課近百次,出席相關科研院所技術咨詢會議400余次。在赴某研究所講課時,他因為胃出血住院,術后第三天就躺在病床上為研究所相關人員解答保障技術問題。
一路走來,劉建同有著自己的“成長密碼”。他潛心探索形成了一套成功的工作程式,在每項技術工作中,按照正本清源、廣征博引、統(tǒng)計分析和循環(huán)迭代的程序,明確發(fā)展趨勢和存在問題,反復研究解決途徑和實施方案,完成多項專題研究,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、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等26項榮譽,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。
“不忍登高臨遠,望故鄉(xiāng)渺邈,歸思難收!彪q笾,劉建同回到家鄉(xiāng),捐資修路裝燈,多次宣講先輩事跡,與廣大學子結成忘年交,將自己的學習方法傾囊相授,為學子們排解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和疑惑,在潛移默化中把“愛我中華”的種子埋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,讓紅色基因、革命薪火代代傳承。
■通訊員 姜 浩
最新信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