淮安何以運河之都,尋味淮揚,西游記的前世今生
編者按:《淮安何以運河之都》榮獲第二屆“人文社科之光”社科普及短視頻大賽(江蘇賽區(qū))一等獎,《尋味淮揚》《西游記的前世今生》榮獲第二屆“人文社科之光”社科普及短視頻大賽(江蘇賽區(qū))三等獎。
淮安何以運河之都
運河三千里,醉美是淮安。2000多年來,古老的大運河與淮安相依相伴,結(jié)下了親如母子般的緣分。運河之于淮安可謂母親,賦予了淮安“運河之都”的繁華與興盛;窗仓谶\河可謂兒女,“依運而生、 因運而興、緣運而美”,完整見證了邗溝、隋唐運河、京杭運河三段歷史,為悠悠運河增添了史詩般的厚重。
一部浩浩蕩蕩的運河史,要從一個旨令說起。公元前486年,吳王夫差為北上伐齊、爭霸中原,命人開鑿邗溝。正是這一旨令,開啟了輝煌燦爛的運河時代,加快了中華文明融合交流的進程;正是這一旨令,連接了揚州和淮安兩個原點城市——邗溝北端的古末口就在淮安境內(nèi),淮安與運河自此就有了剪也剪不斷的聯(lián)系;正是這一旨令,讓淮安成為江、淮、河、濟四大水系的紐帶和交通運輸?shù)囊獩_,為淮安走向繁盛奠定了基礎(chǔ)。
一部浩浩蕩蕩的運河史,要從一位帝王說起。公元7世紀初,隋煬帝楊廣為貫通南北漕運,開鑿了一條東西走向、自洛陽至余杭的大運河,其中淮安段總長近300里,連接淮河與長江,是通往余杭的必經(jīng)水路。隋唐運河的開鑿,給扼守江淮的淮安帶來了空前的發(fā)展機遇,讓淮安迎來了起飛的高光時刻。大詩人白居易路過淮安,情不自禁寫下了“淮水東南第一州”這一豪邁詩句。
一部浩浩蕩蕩的運河史,要從一次定都說起。公元13世紀末,元朝定都北京后,為使南北漕運不再繞道洛陽,對運河進行“截彎取直”,處于京杭大運河樞紐地位的淮安自此走上了“古典式高峰”。在京杭大運河最為繁盛的明清時期,淮安集漕運指揮、河道治理、淮北鹽集散、漕船制造、漕糧轉(zhuǎn)輸“五大中心”為一體,與揚州、蘇州、杭州并稱為運河沿線“四大都市”,書寫了南船北馬、九省通衢的絢麗華章。尤其令人驕傲的是,文學大師吳承恩在大運河畔的河下古鎮(zhèn)創(chuàng)作了不朽名著《西游記》,讓人杰地靈的淮安更加熠熠生輝。
大運河給了淮安“運河之都”的歷史榮耀,也給淮安留下了寶貴財富。2014年6月22日,中國大運河被正式列入《世界遺產(chǎn)名錄》。大運河淮安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的包含2處遺產(chǎn)區(qū)、1段河道和5處遺產(chǎn)點,遺產(chǎn)區(qū)和緩沖區(qū)面積超過1萬公頃,約占整個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(chǎn)面積的七分之一。
浩蕩的運河史成就了昨天的淮安,今天走在現(xiàn)代化新征程上的淮安正在以強烈的文化自信勾勒描繪大運河,系統(tǒng)謀劃建設(shè)貫聯(lián)淮安全域的大運河“百里畫廊”,徐徐展開水清岸綠、古今輝映、繁花似錦的壯美大運河圖景,矢志重現(xiàn)昔日“運河之都”的絕世風華,精心書寫浩蕩運河史的現(xiàn)代華美篇章。
尋味淮揚
吃在中國。中國是一個美食的國度,美食反映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,體現(xiàn)了中國人的文化和哲學,食材、五味、烹飪等無不體現(xiàn)中國人的情感所依和價值所歸。而在中國眾多菜系中,四大菜系之一、“開國第一宴”上挑大梁的淮揚菜或許最能代表中國人的物質(zhì)和精神世界。讓我們一起來尋味淮揚。
尋“味之本”,本在食材,食材在地理。江淮大地氣候溫潤、亦南亦北、江河奔流,良好的自然環(huán)境為這里的人們提供了豐富的食材,也讓淮揚菜“百味調(diào)和”成為了可能;磽P菜以江湖河鮮為主料,輔之以豐富的陸地物產(chǎn),達到了美食與地理的交融交匯。《尚書·禹貢》記載了“淮夷蠙珠暨魚”,枚乘漢賦《七發(fā)》提供了第一份豐厚的淮揚食單,古人還強調(diào)“不時不食”,在古代的江淮地區(qū)確實可以實現(xiàn)這樣的飲食自由,“春有刀鱭,夏有鮰鰣,秋有蟹鴨,冬有野蔬”,讓每個時節(jié)最美的味道留在舌尖。
尋“味之道”,道在精妙,精妙在調(diào)制。刀工、火候、口味、造型缺一不可。從口味來說,淮揚菜融南匯北,既有南方菜“鮮脆嫩”的特色,又有北方菜“咸色濃”的特點,形成了口味清鮮平和、咸甜濃淡適中的獨有風格。從刀工來說,淮揚菜最能體現(xiàn)“食不厭精”的中華飲食傳統(tǒng),講究精細精美,譬如制作的“文思豆腐”竟能細如發(fā)絲。從火候來說,淮揚菜看重的是一湯一水的有滋有味,擅長燉、燜、煨、焐、蒸、燒、炒。從造型來說,淮揚菜看重色香味形俱佳,菜式繁多、造型美觀、別致新穎,現(xiàn)存經(jīng)典名菜名點1300余種,譬如一個長魚宴就可燒出108道菜肴,具有108種精美的造型。因此,淮揚菜贏得了“東南第一佳味,天下之至美”的美譽。
尋“味之旅”,旅在融合,融合在交流。淮揚菜始于春秋,興于隋唐,盛于明清。早在春秋時期,淮安和揚州就成了運河的原點城市,邗溝的開鑿讓這兩座城市成為南來北往的要沖,也讓淮揚菜開始聲名遠播。隋唐運河的貫通,讓這兩座城市的地位更為顯赫,也有力刺激了淮揚飲食文化的繁榮,“夜煮百羊,以供酒饌”成為當時的風尚,李白路過淮安也得到了“斗酒烹黃雞”的淮揚美食招待。明清時期,淮安和揚州成為京杭大運河沿線的超級大都市,行人商賈云集淮揚,南船北馬舍舟登陸,淮揚菜也隨著鹽商、官僚、文人、食客的傳播而風靡全國,在清乾隆年間正式躋身全國四大古典菜系。當時的淮安,出現(xiàn)了“清淮八十里,臨流半酒家”的盛況。
進入新時代,淮揚菜的發(fā)源地揚州、淮安分別于2019年、2021年被聯(lián)合國教科文組織評選為“世界美食之都”。目前,兩座城市正在聯(lián)手放大“世界美食之都”的品牌效應(yīng),啟動淮揚菜“申遺”工作,共同打造城市IP,合力唱響世界美食之都“雙城記”。
人間至味淮揚菜,淮揚菜是中國人抹不掉的味蕾記憶和揮之不去的濃濃鄉(xiāng)愁。
《西游記》的前世今生
《西游記》無疑是中國人最喜歡、最熟悉的小說,唐僧、孫悟空、豬八戒等《西游記》里的人物婦孺皆知,大鬧天宮、三打白骨精等《西游記》里的情節(jié)家喻戶曉。讓我們一起來了解《西游記》的前世今生。
這是一部由淮安人創(chuàng)作的長篇神魔小說。作者吳承恩是淮安河下人,自幼聰慧,《淮安府志》稱他“性敏而多惠”。吳承恩大約于明嘉靖二十一年(1542年)完成了《西游記》的初稿,之后繼續(xù)走科考之路。他一生仕途坎坷,在任荊府紀善的兩年多時間里完成了《西游記》最后寫定。大約在明隆慶四年(1570年),吳承恩辭官回到淮安,于明萬歷十年(1582年)終老家中。吳承恩故居就在現(xiàn)在的淮安河下古鎮(zhèn)。
這是一部講述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(jīng)故事的長篇神魔小說。唐貞觀三年(629年),玄奘從長安出發(fā)西行求法,往返耗費十七年,行程五萬里,所歷“百有三十八國”。后由玄奘口述,辯機編撰了地理史籍《大唐西域記》。自唐以后,玄奘西天取經(jīng)的故事開始在民間流傳,南宋的《大唐三藏取經(jīng)詩話》在取經(jīng)隊伍中增加了猴行者,金代院本有《唐三藏》《蟠桃會》等,元代評話《西游記》中又增加了黑豬精,元雜劇還有吳昌齡的《唐三藏西天取經(jīng)》、楊景言6本24折的《西游記》等,這些都為小說《西游記》的創(chuàng)作提供了素材。
這是一部承載中國人精神密碼的長篇神魔小說!段饔斡洝冯m然是神魔小說,但反映的卻是中國人的精神世界,中國人不畏艱難、勇往直前、講究團隊合作等精神品質(zhì)在這部小說里被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孫悟空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超級英雄,其愛憎分明、戰(zhàn)天斗地、忠勇神武、敢于挑戰(zhàn)權(quán)威的品質(zhì)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。
這是一部包含很多淮安文化元素的長篇神魔小說。譬如孫悟空的原型就來自淮河水神無支祁,無支祁是淮安傳說中的神話人物。無支祁原是猿猴精,常在淮水興風作浪。大禹治淮水時,無支祁作怪,大禹召集群神擒獲無支祁,用大鐵索將其鎖住并鎮(zhèn)于龜山之下。吳承恩對孫悟空的塑造借鑒了無支祁的形象,孫悟空則被如來壓在五行山下。
這是一部風靡世界的長篇神魔小說。成書至今被翻譯成英、法、德、日等幾十種文字,多達60余個版本,被改編成電視劇、電影、動畫、漫畫等各種藝術(shù)形式,深受世界人民的喜愛,成為全球范圍內(nèi)知名度最高的中國文化符號之一,特別是1986年央視版電視連續(xù)劇《西游記》達到了萬人空巷的收視效果,成為一個永恒的經(jīng)典。
淮安人一直以“淮安是《西游記》誕生地”而自豪。近年來,淮安深入挖掘西游文化資源,精心打造了中國人第一個自己的主題公園——西游樂園。目前,該樂園已成為很多人打卡的必去之地。歡迎大家到《西游記》誕生地淮安打卡,切身感受西游文化的無窮魅力。
下一篇:崔溥“北上”,古代朝鮮官員感嘆淮安是“東南重鎮(zhèn)”
最新信息:
新聞搜索
推薦新聞
- 中國淮安旅游宣傳片
- 淮安市公安局警方提示
- 央視《走遍中國·走進淮安》系列專題片
- 淮安市主要涉企部門24小時預(yù)約電話
- 2016放假安排公布,春節(jié)2月7日至13日放假
- 關(guān)于進一步敦促涉黑涉惡違法犯罪人員投案自首的通告
- 淮安市創(chuàng)建全國文明城市應(yīng)知應(yīng)會問答題
- 淮安高鐵東站列車時刻表、車次和票價
- 重要提醒:淮安市公布34所設(shè)有發(fā)熱門診的醫(yī)療機構(gòu)信息
- 淮安區(qū)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關(guān)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預(yù)防控制期間全區(qū)景區(qū)(點)閉館及文旅活動暫停的通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