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英雄為名——革命烈士吳樂群的故事
暗夜播火
1902年,吳樂群出生在淮安縣蘇嘴鎮(zhèn)吳碼村(抗日戰(zhàn)爭前屬漣水縣吳碼鄉(xiāng))一戶農(nóng)民家庭。年少時,他勤奮好學,目睹山河破碎、百姓遭難,早早立下拯救勞苦大眾的志向。1925年從江蘇省立第九中學畢業(yè)后,他投身革命洪流,成為淮漣阜地區(qū)知名的革命進步人士。
大革命浪潮中,吳樂群積極領導地方民眾反抗封建軍閥。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,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,他毅然擁護中國共產(chǎn)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方針,于同年年底加入中國共產(chǎn)黨。此后,他以襲營小學校長的身份為掩護,在淮漣阜地區(qū)開展地下工作。
1928年2月9日,中共淮陰特委、淮安縣委在橫溝寺組織了聲勢浩大的農(nóng)民武裝暴動,吳樂群參與策劃并承擔掩護任務。暴動失利后,他冒著極大風險,將陳文正、趙心權等地下黨骨干轉移到安全地帶,避免了黨組織的重大損失。1930年秋,他又與趙心權、周慕堯等人在漣阜邊境發(fā)動武裝起義。起義失敗后,他妥善組織人員撤離,確保參與者無一損傷,但他自己的家因此遭查抄,他被迫赴江南教書,不久后仍返回家鄉(xiāng),繼續(xù)開展革命活動。
烽火傳聲
1937年7月,抗日戰(zhàn)爭全面爆發(fā)后,吳樂群積極響應中國共產(chǎn)黨“團結抗日,共赴國難”的號召,與胡效川在茭陵創(chuàng)辦失學青年補習班。他親自編寫教材、授課,向青年灌輸抗日思想,為抗日前線培育后備力量。
為推動淮安抗日運動的發(fā)展,吳樂群在茭陵鎮(zhèn)組織召開“抗日大會”。實際到會的兩三千人涵蓋了淮安三區(qū)、十二區(qū)及淮漣阜毗鄰地區(qū)的各界人士。大會由吳樂群主持,趙心權、王一香等同志登臺演講,號召民眾團結抗日、保衛(wèi)家鄉(xiāng)。這場大會震動了三縣邊境群眾,為抗日救亡工作注入了強大動力。
1938年春,吳樂群與李干成、萬金培、薛華甫等發(fā)起成立漣水縣抗日同盟會,以“團結各階層共赴國難”為宗旨,在城內(nèi)小樓辦公,受蘇北抗日同盟會領導。他們多次組織各界人士座談,共商抗日大計。吳樂群還以漣水縣民眾動員委員會委員的身份,在漣水東南鄉(xiāng)千人大會上宣傳黨的抗日方針,號召“有錢出錢,有力出力,有槍出槍,有人出人”以支援前線。
吳樂群組建的漣水縣抗日同盟會東鄉(xiāng)分會流動宣傳隊,帶著旗幟與宣傳畫深入淮、漣、阜邊境農(nóng)村集鎮(zhèn)進行抗日宣傳。宣傳隊演出的活報劇短小精悍,自編的抗日小調(diào)朗朗上口,而吳樂群改編的京劇更是深入人心——他借用《罵毛延壽》的唱腔,填上痛斥汪精衛(wèi)的新詞:“罵一聲汪精衛(wèi),你這個賣國的奸賊,你本是中國人,應該把國救,為什么投反邦,反把中國人來殺……”激昂的唱腔點燃了群眾的抗日熱情。
全力支前
1938年6月,國民黨第46軍第28師在阜寧與日軍激戰(zhàn)后,撤退至蘇嘴一帶休整。吳樂群認為“凡抗日隊伍皆應支援”,在沿河鄉(xiāng)募集大批慰勞物資送往該部隊。該部隊深受感動,臨走時留下20支步槍支援地方抗日運動。
同年冬,得知山東前線的八路軍缺衣少食,吳樂群組織開展演出募捐活動,短短十天便籌得650多塊銀元。他親自將錢款送往前線,解了八路軍的燃眉之急。
1939年春,兩淮、漣水淪陷后,吳樂群與李干成、薛華甫等商議組建游擊隊。當時,在黨的領導下,連、淮各地迅速組建了抗日隊伍,吳樂群帶領下營小學師生和鄉(xiāng)親,參與組建漣水獨立中隊(后改編為八路軍南進支隊淮河大隊第九團)。不久,他被派回地方開展宣傳、組織以及聯(lián)絡友軍等工作。他抓住一切機會宣講《抗日救國十大綱領》,呼吁群眾團結抗日。在攻打漣城的戰(zhàn)斗中,他帶領游擊隊和群眾開展后勤保障與慰勞工作,有力鼓舞了友軍士氣。
刑場絕唱
1940年初,國民黨頑軍33師一個旅到淮、漣、阜一帶“清剿”,其旅部駐扎在蘇嘴。敵人每天派出大批特務、便衣搜集我方軍民活動的情報。吳樂群所在的學校雖處于敵軍控制范圍內(nèi),他仍堅持開展抗日活動。
頑旅長陳海波以“合作抗日”為名,多次邀請吳樂群赴會。吳樂群識破其陰謀,以“因病療養(yǎng)多日,不知情況”為推脫不去。敵人見計不成,終于撕下面具,于1940年4月15日將其無理逮捕,同時被捕的還有朱安仁、李東旭、王一香、陳錦美、王伯謙、厲竹軒等七人。地方惡霸李湘生隨即勾結三鄉(xiāng)頑鄉(xiāng)長、保長,聯(lián)名指控吳樂群為淮、漣、阜三縣共產(chǎn)黨領導人,叫囂“立即處決以除大害”。
獄中,陳海波對吳樂群軟硬兼施:先勸降,遭拒絕后便動用酷刑,但吳樂群始終堅貞不屈。敵人黔驢技窮,于1940年4月20日將吳樂群、朱安仁押赴刑場。
刑場上,吳樂群昂首挺胸,痛斥國民黨不抗日、屠殺民眾的種種罪行,用《罵毛延壽》的京劇唱腔疾呼,行至蘇家嘴北圩門時高唱《國際歌》。臨刑前,他拒不下跪,昂首高呼“中國共產(chǎn)黨萬歲”。年僅38歲的他,用生命譜寫了氣壯山河的革命悲歌。
浩氣長存
吳樂群犧牲后,其生前所在的淮河大隊于1940年秋配合南下八路軍主力,解放了蘇北農(nóng)村地區(qū),建立抗日民主政權,他的家鄉(xiāng)也隨之被解放。地方抗日軍民迅速清剿了淮、漣、阜一帶的國民黨殘余勢力,謀害烈士的惡霸李湘生受到了應有的懲罰。
為緬懷烈士功績,淮安抗日民主政府將吳樂群創(chuàng)辦的馬邏小學命名為“樂群小學”,將其出生地吳碼鄉(xiāng)命名為“樂群鄉(xiāng)”。1958年,樂群鄉(xiāng)改名為“樂群大隊”。此后,當?shù)卣衷谔K嘴創(chuàng)辦了“樂群中學”,以紀念烈士、教育后人。
如今,吳樂群烈士就義已85載,其事跡仍在淮、漣、阜一帶廣為流傳。那只皮箱承載的記憶,刑場上回蕩的《國際歌》歌聲,永遠鐫刻在人民心中,成為激勵后人在新時代奮勇前行的精神動力。
■特約撰稿 孫志 盧長生 吳海濤
最新信息: